2025-02-20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拥有丰富的气候资源和复杂的气候系统,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开展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日前,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梅雨不霉,烟雨不再》成功入选。

历代江南文人既欢喜于“黄梅时节雨霏微”,又在“漠漠轻阴拨不开”中寄托愁思,数千年间,东亚梅雨深刻地塑造了璀璨的东方经济和文化。
但近些年,江南梅雨变得不再婉约,烟雨难觅,小雨和毛毛雨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极端暴雨或高温干旱。为何如烟似雾的传统梅雨减少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团队首次科学构建三维烟雨偏离度指数,清晰揭示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特征,进入“新常态”。

梅雨是我国江淮地区非常独特的一个天气现象,通常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以毛毛雨、小雨为主,云雾比较浓密。然而,近些年来,传统印象中“婉约”的梅雨似乎不多见了,衣物也不再容易发霉,生活在江南一带的人深有体会,“在气象上,我们注意到,梅雨期间的传统梅雨现象逐渐消失,常会出现大雨、大暴雨天气或是持续的高温干旱现象,这就是梅雨的‘新常态’。”王会军院士介绍。

全球加速变暖的背景下梅雨特征是否已经显著转变?转变后的特征如何?转变的成因和机制如何?这些问题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项目第一完成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尹志聪介绍,研究团队设计了连续无雨天数、下雨日平均降雨强度、体感高温天数三个维度,构建了分析模型,发现1961年至2023年,东亚地区的梅雨正逐步远离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烟雨”特征,“最近几年的梅雨季,经常先是持续的猛烈降雨,紧接着就是连续数日的高温天气,涝旱急转频发。”

1961-2023年(a)烟雨偏离度(D2MR)的三个分指数变化(以南京为例),(b)Meiyu和Baiu区域标准化后的D2MR指数变化及其趋势
他们的研究还发现:梅雨不霉的趋势有80%可以归因于人类活动;全球增暖除了导致大气含水量增加外,还会通过增强垂直运动和水汽条件的变化幅度影响梅雨的性质。根据最新的预估结果,未来增暖情景下东亚梅雨将进一步远离其传统特征,进入“新常态”,江南烟雨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气候不像以前那样温顺了,江南烟雨的景观越来越少了,骤雨骤旱等极端气候为灾害预报、人类健康带来很大挑战。”王会军院士介绍,北极增暖、海冰融化、青藏高原的研究都是未来气候研究的热点方向,通过前沿研究探索气候变化的规律,构建越来越精细化的监测系统,可以为气候预测、灾害防范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闻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江苏科技报、南京日报、紫牛新闻、中国科学杂志社
评论 0